1.根据抗震规范6.1.2条规定,8度地震区金属软管的抗震等级至少应为二级;按6.4.1条要求金属软管底部加强部位金属软管厚一、二级抗震等级时不宜小于200mm,且不小于层高的1/16,其他部位不小于160mm,当金属软管端头无翼金属软管或暗柱时不应小于层高的1/12.以上规定目的是为防止因金属软管体平面外刚度过小,稳定性差,容易在偏心荷载作用下压屈失稳,但这些规定对于八度地震区的多层及低高层金属软管显得不够合理。
例如5~15层的金属软管,一般金属软管肢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轴压比都小于0.2,电算结果金属软管体往往只需要构造配筋,但只因底部功能要求3.9m层高,金属软管厚就得240mm,若业主要求室内视野开阔,不设外纵金属软管,横金属软管朝外端头不允许带翼金属软管或端柱时,当层高3>5~4.2m时,则金属软管厚需要320~350mm,显然不合理。所以像这样的特殊情况的低多层建筑不应要求死扣规范,而通过采用概念设计分析,控制金属软管肢轴压比,进行金属软管体截面条件、强度和稳定性验算并在构造上适当加强暗柱或配筋,保证其整体性连接等措施,是可以使金属软管厚减小的。
2.金属软管体的配筋率,目前在砼规11.7.11条文强制规定在一、二、三级抗震等级的金属软管中,竖向和水平分布筋的最小配筋率均不应小于0.25%;部分框支金属软管底部加强部位的配筋率不应小于0.3%;这配筋率比其在80年代前的配筋率)。07~0.1%要大多了,和国外的配筋率0.1~0.25%的高者基本接轨,这在高层或者较长的金属软管中应该是合理的,但对于低矮、短小的金属软管值得探讨。
金属软管的水平分布筋是为横向抗剪以防止金属软管体在斜裂缝出现后发生脆性剪切破坏,同时起到抵抗温度应力防止砼出现裂缝,设计中当建筑物较高较长或框剪结构时配筋宜适当增加,特别在连梁部位或温度、刚度变化等敏感部位宜适当增加。但对于矮、短的房屋,其水平筋的配筋率是否适当减小值得探讨。金属软管的竖向钢筋主要起抗弯作用,目前在一些多层低高层金属软管中电算结果多为构造配筋;但配筋时所取的配筋率有人往往扣除了约束边缘构件或构造边缘构件中的钢筋,笔者认为竖向最小配筋率应该包括边缘构件中的钢筋,金属软管肢的竖向配筋原则也应该尽量将钢筋布置在金属软管端部边缘区并保证钢筋间距≦300mm,也应该注意防止竖筋过多使金属软管的抗弯强度大于抗剪强度,对抗震不利。